目前正处于雨水,不过马上就到惊蛰了,虽然今年的“雨水”节气正值春节期间,淅淅沥沥的小雨纠缠了一个假期,见到了久违的阳光,心情也不由得一片晴好。
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:“一候獭祭鱼;二候鸿雁来;三候草木萌动。”初春细雨,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,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从近一周的天气预报就可以看出这一时节,下雨量增多,连着一周依旧有雨。但这春雨并非梅雨那般恼人,春雨适时而下,滋润万物,催发了大地的生意。正如杜甫的诗写道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。
所以,趁这春意萌动时,养生攻略学起来!
“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”,初春时节,更要懂得巧养生。“雨水”时节,天气逐渐转暖,但仍常出现“倒春寒”的情况。而此时,人体肝气开始生发,阳气开始浮动,这会导致人的身体根基不稳,中焦空虚,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。同时,随着降雨量逐渐增多,春雨润物亦添湿气。人们因淋雨或居住地潮湿,肌表经络为“湿”所侵,表现为发冷、发热、鼻塞、肌肉关节痛、头痛、胸闷、关节酸痛、脾胃损伤等症,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情况。因此,需要注重祛湿健脾。
衣:以“捂”为首
这一时节气温虽然不像寒冬腊月时那么低,但由于天气转暖,人体的毛孔开始打开,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降低,故人们不应急于脱去冬衣,要注意防寒保暖,以“春捂”为主。尤其是素有关节痛的人,更应重视肩、腰、腿等部位关节的保暖,以免寒湿之邪外侵而引发疾病。
食:循“二宜二忌”原则
中医认为,脾胃是后天之本,人体气血化生之源,脾胃之气健壮,人可延年益寿。春节期间走亲访友,免不了大鱼大肉,大吃大喝,饮食不规律很容易引起脾胃的负担,在假期过后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脾胃?
一宜饮食清淡,多食蔬菜瓜果;忌食油腻、生冷硬及刺激性食物。适宜此季的食材,粮食有玉米、小米、糯米等; 肉类有猪肉、鸡肉、鱼类、虾、猪肝、鸡肝等; 蔬菜有韭菜、香菜、油菜、洋葱、辣椒、青菜、卷心菜、芹菜、小白菜、菠菜、莴苣、莲子、春笋等;水果有苹果、大枣、菠萝、甘蔗、荸荠等;食用菌有木耳、口蘑、香菇等;还有蜂蜜、枸杞子、花生。
二宜省酸增甘养脾之食,忌大辛大热之食。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中医认为,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,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,太过则克己之所胜,肝木旺则克脾土,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,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。因此,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补脾。甘味食物能补脾,而酸味入肝,其性收敛,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,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,对胃造成更大伤害。故饮食宜省酸增甘,多吃甘味食物,如山药、大枣、小米、糯米、薏苡仁、豇豆、扁豆、黄豆、胡萝卜、芋头、红薯、土豆、南瓜、桂圆、栗子等,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、酸梅等。
推荐养生食谱:
菠萝古老肉
鲜虾猪肉水饺
南瓜小米红枣粥
住:重开窗通风,早睡早起
常开门窗,藉以通风透气。南方地区的人们在阴雨天则不要长时间开启门窗,防止过多的寒湿入室。春回大地,万物更新,早睡早起,练功赏花,散步健身,伸展腰肢,情志舒畅,精神百倍。
行:多活动,以养阳气
多做户外活动,天晴多晒太阳,以增加自身阳气。若雨天无法出门,可适当练导引功以锻炼身体。
具体做法是:每天晚上,盘坐,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。上体向左转,脖项向左扭转牵引,略停数秒钟,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,左右各做15 次。然后上下牙齿相叩,即叩齿36 次,漱津(即舌舐上腭,并两颊、上下齿唇间,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,养生家称为津液)几次,待津液满口分3 次咽下,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。如此漱津3 次,一呼一吸为一息,如此36 息而止。常练此功法可改善咽喉干肿、呕吐、呃逆、喉痹、耳聋、多汗、面颊痛等证。
温馨提示:春季养生,贵在“节制”
注意正规律的一日三餐饮食,忌过饱,八分饱即可;喝酒不宜过量,忌喝混酒,吃药期间不喝酒!
高血压患者忌“闹”;冠心病患者忌“累”;感冒患者忌“聚”;消化道患者忌“熬”;糖尿病患者忌“甜”;胰腺病患者忌“饱”;胆病缓和忌“油”;肝病患者忌“酒”;脉管患者忌“烟”;呼吸道疾病患者忌“凉”;外出旅游者忌“冻”。